逍遥游

下针行间,太冲

左右脚下针这两个穴位, 左脚下位置对一点, 太冲行针试试,第二脚趾有反应,下针位置片了一点,但是附近都又酸胀感, 右脚下不好,没什么感觉.
下完后本来右协有点不舒服, 下完后确实好一点. 第二天, 左甲状腺附近的压痛感也好一些. 右甲状腺附近好一点,但是还是右压痛.

四逆散

最近天气冷,手脚都冷, 感觉有点冰, 可能各种问题的原因把. 但是想单独试试四逆散,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各6g.吃完,今天下午,手终于不想之前那么冷.
脚穿袜子,鞋 ,可能不是很明显. 但没有脚很暖的感觉. 手确实是暖.
另外,右边章门压痛很明显, 今天竟然不怎么压痛.

关于针灸的对侧治疗体会

  • 之前右协不舒服,针行间, 只针行间,左脚就比右脚有感觉.
  • 自己左胸不舒服,发现一直以来右脚的公孙位置就一直会痒,会长湿疹之类的,自己肺总有湿痰.

缘起

我少年时崇尚科学,不肖那些没有根据,玄之又玄的东西. 读书工作都是理工类, 后来偶然看到南怀瑾老师的书,为我打开一扇大门, 发现中华文化之美. 曾经想学道学庄子学佛. 中医是中华文化一部分,自然也想了解一点. 然后因为一些中医养生节目,更加激起自己兴趣, 所以2012年就自学起伤寒论. 不过各种原因, 最后放弃.

2年前,自己出现一次严重发烧胸痛,病拖了很久,一直没好,看了几个中医,有些情况好一些,有些却更糟糕. 于是索性就重新翻看以前的中医资料,找到倪老师,进而找到施老师. 于是就报名学.

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

课程开始都是网课,只听见老师声音, 但是从诊断学的头一两节课起,就觉得与我之前看那些中医视频完全不同感受. 第一次听见有人是这么解释阴阳的, 而且,老师是理工科出身, 对于我们也是学理工的人来说,真的是太对胃口了. 以前最烦那些五行生克, 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有需要的时候就挑相生的这个路径来解释 ,有时候呢,就挑相克路径来解释,都没有一个通用规则. 也许这样也有明医,但是这样对人要求太高了,要非常聪明,悟性极高之人才能学好,否则,可能就是庸医. 但是中医要传承下去, 要医病救人,总不能要求每个都是聪明绝顶的人吧? 老师的中医课程打破这些, 很少讲那些玄之又玄东西, 全都是可以看到,可以问到,可以摸到的实际表现,这让普通人,只要用功都可以学.可操作性非常强.

老师经常开玩笑,说睡不着的时候拿录音档来听,当催眠.但是我没有这种感觉,课程内容密度很大,大脑都是要开足功率来听,怎么可以当催眠? 有时候老师一股劲就在哪里说,我都没反应过来,就说完了, 经常在这种时候,老师会说:”讲得太快啊,再说一次”. 内容密度很大,经常要听一下,暂停一下然后记下来.

学药证的时候,要尝药,每一个药品都要试,体会其中的气,味. 这必然都是老师当时学习时候切身体会,觉得这样学才比较好.确实也是, 尝过药后,的确比较容易记住药的特性, 要记住一个药,如果单单文字性的东西是很难记住的,有了气味,看见实物, 五官调动起来,比较容易记住这个药,也容易联想起来.

经过诊断学,药证学,再看汤证学, 发现了一个看伤寒论汤方的全新的理解视角,以前自学的时候,看<刘渡舟伤寒论讲稿>,看刘老医师,胡希恕解释汤方,也许资质有限,总不能理解. 现在经过老师前面课程,再看汤证学,顿时有一感觉: 原来汤方是这样的. 结合起诊断学,药证学,理解汤方就顺理成章, 也容易记下来,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加减变化原则. 对比起之前自学时候状态,真有豁然一亮之感.

想想伤寒论中的条文,不都是这种辨证论治的思路吗?不都是这些出现什么症状,给什么方,出现什么症状,加某个药或者去某个药, 老师的课程把这些都具体化,细化,系统化, 让初学者迅速入门. 历史上那么多人注解伤寒论,大多都是逐句解释, 哪有这么系统化,细化 . 将来这套东西也必然在伤寒论传承史上留下印记.

感恩

国庆期间线下课, 第一次见到老师. 不知道为何, 比起讲药讲诊断, 更喜欢听老师在那里乱扯,讲故事,讲东讲西,讲修行.而且听老师讲这些时候,老是唤起我以前读南怀瑾老师书时候的一些感受. 几次想跑上去问问老师入定后是什么体会,怎么看虚云大和尚那些神奇的遭遇.

老师说把自己会都毫无保留教给我们,这点我完全相信. 就看有时候我们问问题水平能去到哪里,问题水平高,越能激发老师讲的更细更深. 最近群里面得一些练习, 让我们有难得实践机会,只有拿出来用才能真学会,就像学一门编程语言,一边用一边学 ,这样是最快学会方法. 纸上谈兵是永远学不会得. 同学不断问,老师不断回答,真的由衷感谢老师不厌其烦的耐心回答.

老师老说素食,少吃鱼肉奶蛋.听得我耳朵都起茧,听了一两次,我就改过来素食,这不很简单吗?老师怎么老说这个,对我来说青菜豆腐都可以吃得有滋有味, 原来很多人难做到,跟诊的时候一位病人诉苦,说天天素食,没有吃过一口好的. 我心里想:完蛋,病肯定好不了. 身心不一,这相佐的情绪不好, 就算病给治好,过不了多久就再犯.这就是老师口中的业力. 素食这个问题,就算自己的亲人也不会一定听你的劝谏. 对于自己病,气滞痰阻的体质,如果没有跟老师学中医,没有老师叮咛,继续原来习惯,再过几年,不知会变得怎样不可收拾.

真的很感谢老师,感谢两位这么好助教,感恩这么一班志趣相投同学, 报名跟老师学中医, 是我近年最正确的决定,没有之一. 比起适当时候买房,比起赚钱升职加薪,更让我欣喜,也许…也许是孤独的小船黑夜中看见灯塔之故.

下面这些内容来自 http://loveheal.org/ 我的老师施合一. 我引用过来是怕自己忘记了.

关于糖

中醫觀點:
請大家到原來引用的網址去看這位女士的圖片,的確臉色變亮了(也許有人會說臉色可以用修圖軟體改變)、眼袋明顯縮小了。
中醫認為,飲食方面應該五味均衡、清淡,不宜偏重一味;但現代人常常太偏重辛辣、或甜味、或酸甜,偏重各種口味都會有不同的副作用,以後會再說明。
此處只討論甜味(中醫稱為甘味),天然的甜味,例如甘蔗汁,可以潤肺養脾胃,曾經有一位初期糖尿病患的女患者,因為其他不舒服症狀來看診,她檢查到有血糖過高、有糖尿病的時候,她聽說甘蔗汁可以治療消渴證,於是每天喝甘蔗汁一個月(每天喝的量我忘記了,抱歉..),各位讀者猜結果如何?結果一個月後血糖下降,真的糖尿病症狀改善了。如果各位讀者每天吃精製糖、白糖做成的甜點、甜的飲料等等,請問是否糖尿病症狀會改善?答案是否定的,應該會加重,而且會有容易胃酸過多、脂肪堆積等等問題產生。為什麼甘蔗汁、天然的紅糖與精製糖不一樣呢?天然的甘蔗汁帶有一點酸澀的味道是白糖沒有的,而酸澀的味道是養陰的,這就是甘蔗汁與精製白糖的不同。所以筆者才會提倡,如果要吃甜味的食物或飲料,請確認要用天然的甘蔗汁、或天然紅糖、黑糖、天然蜂蜜等。
不過,天然的甜味也不是吃越多越好;首先,中醫認為甘能令人中滿,吃太甜,容易有胃部脹滿、胃酸過多的問題;
其次,甘味能益脾陽,但脾陽過亢則容易損傷脾陰,例如小孩子甜食吃多會亢奮、過動,這是陽太亢的現象,而大人甜食吃多,會導致容易口渴、餓的時候氣虛乏力的消渴現象,這是第二個問題;第三,吃太甜容易在體內累積濕氣,導致脂肪堆積、身體沈重、血脈運行不暢等問題;第四,甜的食物或飲料吃太多,脾土過亢則剋腎水,使得小孩子可能過動之外,也容易骨骼發育不良,腦部發育遲緩,家長不可不慎。
結論就是,天然的甜味食物,適量有益於健康,但過量則不宜。至於精製糖、人工糖、果糖、化學糖精等等,就盡量避免;
否則就可能導致糖尿病、胃酸過多、火燒心、過動、發育遲緩、智力減退等問題。

最近不知道何故,可能是出大汗的原因,出汗时都感觉到心悸,心痛。然后,非常明显几天之内,出现经常心悸情况,就是心跳很快,很不正常,心很不舒服,下午3-5点先是脚趾感觉到冷,一天后同样时间段,感觉到连手指都冷。完蛋,心脏出大问题, 一睡觉心悸得根本睡不着,整个晚上失眠。睡着就是心悸醒,然后竟然左右手麻,开始是左手,一天后连右手也是,心想完蛋,是不是快死的节奏。

学中医功力还不够,不知道怎么处理,之前晚上有时候醒来也发现有心悸情况,本来以为是身体有痰有湿堵住,心跳加速来补偿身体需要。怎么发现几天之内情况急速恶化。吓死了,以为真的就这么大。

想到之听到的奔豚的现象的时候,有桂枝加桂汤,看了有类似的汤剂。发现桂枝甘草汤就是处理这个心阳虚,

1
2
3
4
桂枝 甘草

条辩:
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。

欲按,虚证。

于是我买肉桂,应该是紫油桂,算比较好,真如老师(施合一)所说的,气没有食品那些肉桂那么香,但是反而更适合走里。

于是打粉。先煮了一些炙甘草,然后配合几克肉桂粉。

然后,晚上睡觉,很好,没有心悸,而且很久没有睡的那么深沉。神效。

能得这个病,肯定心脏也不怎么健康了。再观察吧。